• NGO2.0讣告

    沉痛悼念NGO2.0创始人王瑾教授

       NGO2.0 创始人和秘书长、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和全球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大陆知识共享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维基百科基金会顾问委员、全球 9 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王瑾,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 2021 年 7 月 26 日凌晨 4 点 20 分离世,享年 71 岁。


       王瑾教授一生赤子之心、高瞻远瞩、创新务实,成功将 Web2.0 理念引入中国公益事业,让技术公益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同时也将中国公益实践讲述给世界。她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新媒体文化与应用、公民媒体、技术公益研究、广告营销、Web2.0 行动研究等领域,生前出版过多本著作,其中《The Other Digital China》、《品牌新中国》、《玩转公益新媒体》等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王瑾教授一生坚持批判精神、草根立场,开创了中国技术公益新局面,对所谓的“精英文化”有一种骨子里的不服气。王瑾教授在生前最后一次团队例会上曾畅想中国公益的未来,她认为那将是“人人可公益”的美好面貌。


    音容虽逝、风范长存,我们沉痛悼念、深切缅怀王瑾教授!

    NGO2.0将不忘初心,薪火传承,持续践行技术公益。


    原文链接:讣告丨沉痛悼念NGO2.0创始人王瑾教授

    追思链接:http://lxi.me/fh507 


  • USTC讣告

     

     

    沉痛悼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MIT中国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王瑾

       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和全球文化研究系教授、中国文化研究讲座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大陆知识共享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美国维基百科基金会顾问委员、全球 9 家国际学术期刊编委、中国公益2.0(NGO 2.0)创始人和秘书长王瑾,因心脏病突发医治无效,于北京时间7月26日凌晨4点20分离世,享年 71 岁。

       王瑾教授自2001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2007年与来自中国科大的访问学者周荣庭教授反复酝酿,策划了NGO 2.0项目,并于2009年5月由中国科大知识管理研究所、MIT新媒体行动实验室等单位发起了NGO2.0项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NGO2.0项目倡导技术公益(ICT4GOOD)的理念和实践,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化媒体服务公益事业,推动技术公益的跨界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该项目举办了80多次新媒体工作坊,共覆盖全国2400家+公益机构。梳理了近500个应用软件和在线服务的2.0公益工具箱,开发了公益地图平台和公益组织评级数据库,发起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系列调研,同时举办公益创客团,提供众筹指导服务,开设网络公开课。

       王瑾教授从2012年起受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客座教授,在NGO 2.0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与科技传播系合作紧密,实际参与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引领了科技传播系的公益新媒体专业方向,并提供了大量学术和行业资源,邀请多名教师和学生赴麻省理工学院作为访问学者和访问学生。

       王瑾教授一生赤子之心、高瞻远瞩、创新务实,成功地将 Web2.0 理念引入到了中国公益事业,让技术公益理念在中国生根发芽,同时也将中国公益实践讲述给世界。她的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新媒体文化与应用、公民媒体、技术公益研究、广告营销、Web2.0 行动等领域。王瑾教授坚持批判精神、草根立场,开创了中国技术公益新局面。

       与王瑾老师共同发起NGO2.0的执行主任周荣庭教授得知消息后,表达了无尽的缅怀:“王老师就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导师,也是真挚热心的朋友,她以其锐意的进取、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超凡的智慧,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的技术公益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那卓远的见解和理念,将指引技术公益的实践获得更为丰硕的成果。”王老师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导师,也是真挚热心的朋友,她以其锐意的进取、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超凡的智慧,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将中国的技术公益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她那卓越的见解和理念,将指引技术公益的实践获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中国科大知识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我系教师谢栋全程参与了NGO2.0项目的创新实践,与王瑾老师每周一次的例会,见证了NGO2.0项目的发展和壮大,跟王瑾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工作关系和友谊,他也寄托了深深的哀思:“我们NGO2.0的家长王瑾老师不在了。那个工作狂,那个战士,那个人生导师,那个率领我们前行13年的妈妈突然就不在了。最后那天,您问大家‘中国公益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您说是‘人人可公益’。您问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星辰大海’,您应当抵达了。谨记您的教导,知行合一。”

       “事发突然,到现在我仍然不愿相信,因为当天我们还在线上例会中讨论NGO2.0的下一步发展和公益事业的未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学的一年中,王老师的照顾和教诲使我终身受益。”王老师的访问学生、我系博士生孙松追念道,“在最后一次例会上,您提到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同时您也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想,无论是作为教授,还是作为公益人,您一定是那位懂得仰望星空的耕耘者!”

       我系博士生王中贝长期参与了NGO2.0项目,她沉浸在对王瑾老师的缅怀中:“在王老师身上我能感受到一个追求效率、直击要点的实干家的热情,直率、坚定且优雅。我忍不住和实验室同学分享过,这完全就是我未来想成为的女性啊,我将您视为偶像般的存在。我相信您的学生、您的朋友、您的同事都感受到了您对生命的热爱,您对这个世界积极的态度,您的人生有什么我好为之遗憾的呢。”您对这个世界积极的态度,您的人生有什么好为之遗憾的呢。

       我系毕业的硕士王宇在NGO2.0项目中获得王瑾老师的认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了研究生学位。他说:“作为王老师的研究生,自己的生命中已经留下了她数不清的印记。她不仅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思维方式,教会我思考、研究和写作的标准,在国内和国外见识各路美食的力量,也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我现在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有些教诲现在实践不已、并尝试传授给新一代年轻人。即使毕业后,无论是失恋还是工作上遇到问题,王老师都是可以寻求的智慧之所。”有些教诲我现在依旧实践不已、并尝试传授给新一代年轻人。即使毕业后,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工作上遇到问题,王老师都是可以寻求慰藉的智慧之所。

       我系硕士周峰也回忆了与王老师相处的日子:“有幸在大学期间成为NGO2.0的志愿者,至今王老师的借船出海分享依然历历在目。王老师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务实主义者,知道公益前进路上的艰难且长,一次次躬身亲力去将最新的理念分享和实践下去,对公益有着执着信念;感谢王老师,天堂安好。”有幸在大学期间成为NGO2.0的志愿者,王老师的借船出海分享的情境依然历历在目。王老师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务实主义者,知道公益前进路上的艰难且长,一次次躬身亲力去将最新的理念分享和实践下去,对公益有着执着信念;感谢王老师,天堂安好。

       我系博士马贵侠追忆:“不知不觉,认识王瑾老师已有八年时间了,第一次见王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学术圈公益人,她给国内早早的带来了互联网公益的全新理念,改变了我对公益生态圈运作方式的固有思维。最近的一次见王老师也有四年时间了,她当时还很亲切的告诉我非常欢迎我能够到麻省理工去访学。”不知不觉,认识王瑾老师已有八年时间了,第一次见王老师给我的感觉是,她是一个充满阳光的学术圈公益人,她给国内早早地带来了互联网公益的全新理念,也改变了我对公益生态圈运作方式的固有思维。最近的一次见王老师也有四年时间了,她当时还很亲切地告诉我,非常欢迎我能够到麻省理工去访学

       我系博士生顾斐说:“尊敬的王老师,您的优雅、睿智、乐观和善意令我难以忘怀。您对于现实问题捕捉的敏锐、对于实践实干的不懈追求、对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不断思考另学生动容。70岁的您坚持锻炼、坚持思考、坚持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您身上的格局、胆识、勇气、果敢、理性、批判和正义不断感染和激励我们。”

       博士生张欣宇说:“为后生倾其所有毫无保留,为公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王瑾老师千古!”博士生郭璐:“王老师睿智独立的形象,对待工作时的严格认真和对待后辈时的关爱有加,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她的言传身教和她的精神一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我系研究生赵天宇:“王老师的干练、优雅,谈吐间透露的乐观态度和对公益事业的热情瞬间就感染了我。当时我刚踏入研究生校园,向王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迷茫和忐忑,王老师亲切的话语和鼓励,对实践实干的坚定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不仅让我对公益事业产生了坚定的信念,还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引领着我走到今天。感恩与您的相遇,谢谢您,王老师!”

  • MIT讣告

    Jing Wang, professor of Chinese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dies at 71

    Wang, who founded the China-based media activism nonprofit NGO2.0, taught at MIT since 2001.

    中国媒体与文化研究教授王瑾逝世,享年71岁

    王瑾教授是中国非营利媒体行动组织NGO2.0的创始人,自2001年起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Jing Wang, the S.C. Fang Professor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Culture, and a longtime member of the MIT faculty in Global Studies and Languages and Comparative Media Studies/Writing, passed away on Sunday in Boston after a heart attack.

    王瑾,S. C. Fang 中国语言文化教授,全球语言文化研究系与比较媒体研究/写作系的资深成员,于周日因心脏病突发在波士顿离世。

     

    For decades, Wang was a leading scholar of the intersection of media and activism in China. Following a bachelor’s degree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 studie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d then a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where she earned her PhD. She continued her focus on literature at Duke University, where she was faculty for 16 years and authored her first books. 1992’s The Story of Stone, which was awarded a 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 for the year’s best book on premodern China, explored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but her next book, High Culture Fever: Politics,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in Deng’s China (1996), marked a move toward her study of Chinese media more broadly.

    数十年来,王瑾教授一直是中国媒体与行动主义交叉领域的领军学者。在国立台湾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她在密歇根大学学习比较文学,并在马萨诸塞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杜克大学,她继续专注于文学研究,在那里任教了16年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批研究著作。1992年出版的The Story of Stone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学,获得列文森奖(Joseph Levenson Book Prize),是年度研究前现代中国的最佳图书。1996年,High Culture Fever这本著作标志着其对中国媒体更为广泛的研究。

     

    Her subsequent work, both as a scholar and nonprofit leader, sought ways to empower Chines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and social media literacy. Though she perhaps became best known for her 2009 book Brand New China on advertising and Chinese commercial culture, she was also at the time writing and presenting about a new project, the nonprofit NGO2.0. She and China-based collaborators launched it to help local organizers use social media to be change agents in a country where social media is often held suspect. “She was my esteemed mentor and also great friend,” says Rongting Zhou, a professor at China’s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o came to MIT as a visiting scholar in 2007 and later helped Wang develop NGO2.0. “She and I overcame many difficulties an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China.”

    作为一名学者和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她随后的工作是研究在数字化和社交媒体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为中国的草根公益组织赋能。2009年出版的《品牌新中国》一书是其最为代表性的作品。与此同时,她也在筹划建设一个新的项目NGO2.0。NGO2.0由她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旨在帮助本地的公益组织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2007年,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周荣庭教授作为访问学者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并在之后与王瑾教授共同推动NGO2.0项目。周荣庭教授说:“她是我的良师,也是我的益友。我们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原文链接:https://news.mit.edu/2021/jing-wang-professor-dies-0729

     

  • 财新周刊讣告

    文|梁广寒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2021年7月25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和全球文化研究系教授王瑾因心脏病发作在波士顿逝世,享年 71 岁。

       王瑾1950年生,1972年在台湾大学获得外国语言与文学专业学士学位后,前往美国深造;1975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比较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她在杜克大学继续专注于文学研究,任教16年,撰写了她的第一本书《石头的故事》(The Story of Stone,1992),探讨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石头的迷思,并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石头意象与《水浒传》《西游记》中的石头意象进行互文解读。该著作获得美国亚洲协会颁发的列文森奖。

    自2001年起,王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担任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学系教授。从2005年到2008年,她一直在该系担任系主任。她的研究兴趣也进一步扩展,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New Media Action Lab)创始人、比较媒体研究系主任、全美数字人文框架项目设计者,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国新媒体文化与应用、公民媒体、技术公益研究、广告营销、Web2.0行动研究等领域。自2002年以来,她的明星课程“广告与媒体:比较的视角”吸引了麻省理工学院上百名本科生和研究生。

    此外,王瑾还担任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产业研究中心顾问、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中国社会和文化变迁研究中心国际顾问,香港大学传播学院项目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公益传播研究所主任,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客座教授等。她生前著作等身,获奖无数,多项学术荣誉加身,《另一个数字中国》《品牌新中国:广告、媒介与商业文化》《互联网+公益:玩转公益新媒体》等论著在业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被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王瑾一生情系中国,热心公益。无论是作为学者还是公益组织的领导人,她都在寻求增强中国基层组织能力的方法,特别是在数字和社交媒体方面。她成功将Web2.0理念引入中国公益事业,与中国的合作者发起了NGO2.0,成为该项目的创始人兼秘书长。

       在她生前的最后十年间,除了新冠疫情期间受到影响,每年暑假,王瑾都要回到中国,在多个城市的基层工作,为中国新媒体公益的研究与实践、为培养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中国青年学术团队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工作。

       她在学术上一生坚持批判精神,为开拓中国技术公益新局面不懈付出。在生前最后一次团队例会上,她曾畅想中国公益的未来,认为那将是“人人可公益”的美好画面。

    2012年至2013年,我有幸成为王瑾教授的合作访问学者,近距离向她学习,也参与她的课题研究和相关课程。她的《品牌营销》等系列课程使我受益终身。在她的授权与帮助下,我回国后开设《公益传播》课程,创新地使用工作坊形式授课,产出了一批基于用户需求的公益传播全媒体解决方案,这与王瑾的支持和指点分不开。

    这位优雅美丽的学者,历经生活残酷沧桑真相后依然热爱并积极生活的女性,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不仅仅是其宝贵的学术思想,更有人生道路的指引,爱与美的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到个人形象,大到学术操守,她都是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典范。

       她几乎将自己的全部学术生命都献给了中国研究和公益实践,亦对后辈学子关爱有加。节日里常为大家亲手烹饪私房菜,鼓励我们回国,告诫我们祖国才是成就理想的热土。

       她对世界的爱和对他人的关怀也会被人记住。每年感恩节,她都在自己家里接待中国学生。为了纪念她已故的女儿、杰出的青年艺术家、密歇根大学艺术系学生魏容容,王瑾于2001年在密歇根大学设立奖学金,该奖学金每年协助10至13名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本科生出国进修。密歇根大学艺术系也专门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艺术橱窗,来展示魏容容生前的艺术作品。

       在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教授成果陈列室,王瑾是惟一的华裔教授,树立了睿智又有力量的华人学者形象。她也是成果丰厚的教授,引领了世界的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在西方中心的美国学术界,如同一支冷剑,闪烁着独特的光芒。


    原文链接:逝者|引领数字人文跨学科研究_财新周刊频道_财新网 (caixin.com)


  • 北京大学出版社讣告

       2021年7月26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媒体行动实验室(New Media Action Lab)主任、中国大陆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 China)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王瑾(Jing Wang)去世,享年71岁。🙏🙏🙏
    王瑾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体系和全球文化研究系担任教授,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新媒体文化与应用、公民媒体、技术公益研究、广告营销、Web2.0 行动研究等领域,主要学术作品包括The Story of Stone(1992,获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High Culture Fever(1996),Popular Culture and the Chinese State(2001),Locating China:Space,Place,and Popular Culture(主编,2005)。她的作品《品牌新中国:广告、媒介与商业文化》于201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了中译本,该书将广告产业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作者通过亲身参与文化产业的运作收集资料,使后期文化研究更具有说服力。#营销#
    2009年,王瑾教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荣庭教授一同创办公益组织NGO 2.0 @NGO20,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社会化媒体服务公益事业。


    原文链接:https://weibo.com/1844297217/Kr1oQiERo